一、问题提出
二、气候变化与财政治理:相互关系与理论逻辑
1.气候变化对财政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2)气候对财政支出的影响。
(3) 气候变化对预算平衡的影响。
(4)气候变化对政府间和国家间财政关系的影响。
2.气候变化的财政治理逻辑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政策现状与不足
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政策现状
2.现行财政政策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存在的不足和制度障碍
(1) 政策职能不清晰和定位不明确。
(2) 政策工具不完整和联动性不够。
(3)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度和融合度不足。
(4)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四、“双碳”目标下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政策调整思路与政策工具设计
1.“双碳”目标约束下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政策思路
(1) 财政政策目标。
(2)财政政策工具调整与创新思路原则。
2.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财政政策工具设计
(1)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财政支出政策。
第一,以“双碳”目标为导向,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财政支出项目的整合。
第二,创新支出方式,提升财政支出绩效。
第三,支持加快推进农业碳达峰和碳中和进程。
第四,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财政支持力度。
(2)实现“双碳”目标的税收激励政策。
第一,全面提升现行税费制度的“绿色度”。
第二,研究碳税可行性,试点将碳税纳入现有环境保护税体系中。
第三,研究制定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税收激励政策。
第四,研究应对碳关税的相关政策。
(3)创新基于实现“双碳”目标的财政性融资机制。
(4)推进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预算制度改革。
(5)适应“双碳”目标实现的财政体制改革。
五、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政策协同体系设计:财政政策视角
1.财政政策协同治理的功能定位与职能
2.财政政策工具的内部协同
(1)财政支出政策与税收政策协同。
(2)财政收支政策与政府投融资政策协同。
(3)税收政策与转移支付政策协同。
3.财政政策与其他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政策协同
(1)财政政策与环境政策协同。
(2)财政政策与绿色金融政策协同。
(3)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环境经济政策协同。
(4)加强财政部门与其他公共部门、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的协同。
六、结论与启示
文章摘要: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公共政策体系中的关键性制度安排,财政政策在其中如何发挥基础性和支柱性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文献、理论和经验素材,系统性探讨气候变化与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气候变化的财政影响会最终反映到财政行为、财政成本和财政关系上,财政系统在面临气候变化冲击时具有“自动稳定器”的适应性和启动“相机抉择”的主动性,这蕴含着财政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灵活性的治理逻辑。未来需要进一步将气候变化或相关环境因素纳入财政政策框架中,瞄准“减缓”和“适应”两个关键环节,对现有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投融资政策、政府预算制度、政府采购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改革,突出财政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治理”功能,加强财政政策工具之间及其与其他公共政策的协调和协同,放大财政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治理”效能。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财政政策的定位、作用和影响,为更好地发挥现代财政制度在生态文明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和重要支柱作用提供依据,为构建生态财政治理理论体系提供分析框架。